赵霞:眉宇之间的艺术人生
赵霞:眉宇之间的艺术人生
——访泰山管理学院MBA1003班校友 赵霞
韩国美媛素纹绣品牌中国区技术总监
赵霞校友说:“这一路走来,不断选择,却始终坚持努力,姐妹间的情谊与互相扶持,是我进取中最大的亲情动力。但是,无论是对成功的选择、经营理念的调整、品牌的发展还是特色培训的开设,都离不开市场的实践,因为,只有市场才是检验经营创意的主场地,现实地、充满挑战地。无所谓彻底成功,我只是希望在这样一个主场地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断思索,不断检验。”
十年磨一剑
赵霞校友,韩国美媛素纹绣品牌中国区技术总监,十三年前,她就已经开始了以美容讲师的身份对顾客讲述什么是美、什么是协调与自然,却自此并为之奋斗至今。市场的日趋成熟,行业对人才的筛选不断严格,浅薄的经验,不够纯熟的专业技巧,没有成为她退缩的借口,凭着执着的精神,她一次次迎难而上,在无数次挫折中抖擞,在历练坎坷中变得成熟。
谈及纹绣的从业史,赵霞校友回忆:二十年前,纹绣刚在中国悄然兴起,迎合当时的时尚需求,挂着黑实的眉毛,也是一种美。作为一名美容讲师,当然紧贴美容时尚的浪尖,感受并追逐着潮流的变化。在一次美容技能培训会上,赵霞校友细心观察到,虽然纹绣项目备受追捧,但是大部分的美容店院都缺乏优秀的纹绣师,或者因为师资匮乏迟迟未开展纹绣项目。在赵霞校友看来,一个项目有市场却缺失人力资源,不仅是个财富的漏洞,如果抓住这个机遇,也是自己人生转折的良好时机。思虑再三,她辞去了美容讲师这一职位,全身投入学习纹绣当中。那段日子,无论哪家培训机构,只要开设纹绣培训班,她都毫不犹豫的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去学习,这份对成功的向往与坚定的信念,为其日后纹绣技术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次远赴韩国学习的过程中,赵霞校友在亲自操作和多次亲身尝试中深深感受到异国纹绣的产品和品质的独到之处,确实有值得国内纹绣借鉴、学习的地方,为了更好的提升国内纹绣的水平,她将韩国美媛素纹绣品牌引进到济南,开创了她的纹绣事业。
作为韩国美媛素纹绣品牌中国区技术总监,赵霞校友的职业成长,确实是一个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过程。
团队是成功的法宝
我们知道,一个公司由小慢慢成长为一个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公司,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运营方式,或者也可以这么说,这个企业的领航人一定要有在商海中驾驭这艘大船的睿智。毕竟,商海沉浮,大浪淘沙。十多年来,多少品牌兴起与消亡,美媛素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发展势头一年比一年喜人。这不仅归功于赵霞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准确的商业判断力,更得益于公司的人才梯队培养和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是企业生存的一个法宝,而团队精神则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持,是企业的灵魂。一个群体不能形成团队,就是一盘散沙;一个企业没有灵魂,就不会具有生命的活力。美媛素,在赵霞校友的引领下,员工们坦诚相待,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企业精神,激励员工勇往直前,奋力争先。当然,这种超强的团队精神也提高了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始终坚持以“精调细缘,成人之美”为服务宗旨,给消费者一种信赖感和安全感,也成了品牌成功的最大优势。
专业与责任感同在
在领导美媛素文绣品牌的几年中,赵霞校友十分注重企业管理方面的提升,因此在2010年,赵霞校友选择学院攻读MBA课程,学院的MBA课程系统性、实践性强,她总是及时的将MBA管理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经过学院系统的MBA学习后,赵霞校友便对市场发展规律的透彻性、以及对行业的发展规划渐渐明晰,她表示:“行业的发展,只会不断向前,适量的倒退也只会是一个微小的调整,大势一定是前进。历经十多年的商海涤荡,我们美媛素依然稳健存在,它并不是以一种挣扎的状态,而是稳步提升。所以为了更好的提升品牌质量,拓宽品牌美誉度,下一步,我希望能够继续整合和优化资源,做出一些精品的纹绣样板店,做成行业的典范,我始终强调要做成标杆式的,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与复制,终究,品牌发展与推广,不能偏安一隅。”
花开蝴蝶来
从事纹绣美容行业的十余年里,赵霞校友积累了丰富的纹绣实操和培训经验,曾获得2000年全国纹绣冠军,历任2001年至2008年全国纹绣大赛专家评委、副评判长、总评判长。并取得了高级色彩形象设计师职业资格,使得纹绣美容综合审美标准更加精准。培训纹绣学员也遍布全国,多位纹绣精英在全国比赛中脱颖而出!鉴于赵霞校友在纹绣美容行业多年来的努力和付出,2008年中国健康美容发展联合会授予赵霞校友“中国健康美容行业发展20年杰出人物”大奖,并由著名艺术家斯琴高娃女士和萨日娜女士亲自为赵霞校友颁奖。
成功确实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特质,赵霞校友对美似乎有着本能的追求,欣赏一切美的东西,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时尚潮流;此外,她总像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工作起来似乎不知疲倦,美容第一线那风风火火的办事作风,秉承至今,拼搏精神感染着身边人群,这是一种企业家精神,能带领自己的品牌勇往直前。
撰稿者:校友办王珍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日